今日更新消息 三葉草生物“孤注一擲”新冠疫苗 高瓴或已踩雷
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,權威,專業,及時,全麵,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!
導語:曾獲高瓴重倉的三葉草生物,自上市以來市值已大幅縮水,高瓴或已踩雷。三葉草生物似乎孤注一擲於新冠疫苗,為“節流”將其他研發管線暫停。然而,隨著新冠疫苗供給過剩需求疲軟,三葉草生物這種激進做法是否可取,或有待進一步觀察。
出品:新浪財經上市公司研究院
作者:夏蟲
近日,康泰生物對新冠疫苗相關產品計提減值,引發市場對該行業產能過剩的擔憂。
一方麵,行業供給端似乎已“嚴重”過剩。
從供給端看,截至2022年6月21日,全球在研新冠疫苗,已有166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。目前全球已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的新冠疫苗產品已接近40個。具體到生產數量,國際製藥生產聯盟(IFPMA)數據顯示,疫情暴發以來疫苗產量超過130億劑。而Airfinity Ltd.公司的預測數據顯示2023年及以後,疫苗需求可能會下降到每年約22億至44億劑。
另一方麵,需求端也出現疲軟信號。
根據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等組建的“用數據看世界(Our World in Data)”的統計顯示,截至4月11日,每日接種次數(7日移動平均)為1260萬劑,比2021年底下降65%。病毒持續進化,及病毒毒性有所下降,疫苗迭代跟不上病毒變化等一係列因素疊加,致使部分人群接種新冠疫苗意願下降。
行業需求拐點已至 這些疫苗企業或受衝擊
供給過剩疊加需求疲軟,疫苗生產企業存在兩大難題,一方麵未形成相關產能的研發可能“打水漂”;另一方麵,已經獲批形成產能的,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或麵臨產能退出難題,相關資產變為“負資產”。
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,目前我國已有29款疫苗進入臨床試驗,16款在境外開展III期臨床試驗,7款獲得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批準,2款納入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使用清單。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,目前我國已經形成產能或正在研發的疫苗企業如下:
來源:公開信息整理,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4月15日, 國內共批準7款新冠疫苗產品上市,獲批疫苗所屬單位分別是國藥中生武漢所、北京所、北京科興、智飛生物、康希諾、康泰生物及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,其中5款為滅活疫苗,1款為重組蛋白疫苗,1款為腺病毒載體疫苗。據悉,我們現在使用的疫苗,均是武漢疫情時期的野生株病毒所製成的疫苗。需要指出的是,此次康泰生物屬於滅活型疫苗。具體如下圖:
來源:公開信息整理當需求疲軟供給過剩,哪些企業最受衝擊呢?
首先最受衝擊的是目前還處在研發階段的企業。
這些企業麵臨投入無法收回的風險。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,目前三葉草生物、神州細胞、麗珠集團、艾美疫苗、沃森生物等企業的疫苗還處在研發階段。
其次,需求疲軟後像已經形成產能的像智飛生物、康泰生物、康希諾等公司,不僅遭遇業績高增長失速問題,還將麵臨產能退出等難題,警惕相關資產進一步減值。
三葉草生物“all in”新冠疫苗
然而,令市場投資者較為震驚的是,三葉草生物在行業需求疲軟供給過剩的大背景下,全部押注新冠疫苗產品,而選擇暫停其他管線研發。
根據三葉草生物官網信息,其在研管線共有兩類:疫苗和腫瘤。其中,疫苗類在研產品共有三款產品的四項適應症與新冠相關。2019年至2021年,研發累計投入超20億元,尤其隨著新冠疫苗產品研發加入,僅2021年研發投入高達18億元。
截至目前,三葉草生物仍未有產品獲批上市。三葉草生物於2021年11月登陸港交所,募資淨額為人民幣15.37億元。據招股說明書披露,該筆資金將投入新冠疫苗SCB-2019及產品SCB-808、SCB-313、SCB-420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三葉草生物近日激進的全部押注新冠疫苗,而暫停其他研發管線引發市場關注。公告顯示,公司稱為將資源優先配置給新冠相關產品,企業擬暫停對三項非新冠類的在研管線的投資,並擬貸款3億美元用於未來新冠疫苗上市後的商業化運營。
三葉草生物的新冠疫苗走的是重組蛋白路線,國內競品為智飛生物已獲批上市,而不完全統計此類路線競品超14家。可以間接感受,三葉草所處賽道十分“擁擠”,競爭較為激烈。目前三葉草新冠疫苗產品的研發進展如何呢?
公開資料顯示,SCB-2019(CpG1018╱鋁佐劑)的確是目前公司最接近上市的產品。其中用於新冠基礎免疫的適應症已經進入BLA(申報上市)階段,用於新冠通用加強針的研究則正處於III期臨床。公司預計將於今年下半年完成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、歐洲藥品管理局和世界衛生組織3個監管機構的注冊申請提交,並將在獲得附條件批準後將疫苗上市,並向包括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在內的全球市場供應疫苗。
同時,公司還計劃於2022年完成新冠疫苗通用加強針的開發。三葉草生物方麵表示,初步數據表明,SCB-2019(CpG 1018╱鋁佐劑)對包括奧密克戎在內的變異株(VoC)可以誘導顯著且廣譜的中和免疫應答。
然而,根據媒體公開報道,其新冠疫苗的研發並非一帆風順。
首先,在一項於巴西進行的由研究者主導的試驗中,受試者傾向於接種其他的許可疫苗,造成該試驗在招募受試者方麵遇到了較大挑戰,研究者及資助者進而決定停止該項研究;其次,受到國內疫情影響,三葉草生物方麵表示,一些生產原材料和設備發貨延遲、合作實驗室的特定測試服務暫停、以及前往生產基地的差旅受到限製。
高瓴資本或已踩雷
據悉,三葉草生物因為應用其Trimer-Tag技術平台,研製了SCB-2019(CpG 1018/鋁佐劑)等在研新冠疫苗,由此獲得了CEPI(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)3.61億美元(約24億元人民幣)的資助,而備受資本追捧,其中不乏有高瓴資本的身影。
2020年6月,在三葉草生物的B2融資中,高瓴資本以1.72億元注資三葉草生物,成為持股10.53%的股東;2021年2月,在三葉草生物的C輪融資中,高瓴資本又出現了,並繼續追加了9500萬美元(約合人民幣6.32億元)的投資。
三葉草生物的B2輪及C輪投後估值分別高達16.3億元、9.30億美元(約合人民幣超60億元)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三葉草去年11月5日登錄港股,上市首日並未受到資本追捧。上市首日,三葉草生物一度跌幅超5%。截至當日收盤時,三葉草生物報12.98港元/股,跌幅2.99%,低於13.38港元的發行價。目前,公司股價為3.25港元/股,相比發行價跌幅超75%。
來源:wind目前,wind顯示公司市值為38億港元,這和高瓴C輪入局的估值價格(超60億元人民幣)相差甚遠。這或說明,高瓴投資三葉草生物已經出現浮虧。
文章轉載自:新浪新聞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